柴静穹顶之下
励志名言网 http://lz.gaozhongwuli.com/ 励志网编辑
加华人移民谈”穹顶之下”:对批评柴静的人感心塞
这两天实在是心塞!认真地看完了柴静的《穹顶之下》,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严重的雾霾画面令我心塞。但更让我觉得心塞的是生活在穹顶之下那一部分人的扭曲!
我不是为了逃避雾霾移民加拿大的,因为当时还没有雾霾,或者像柴静说的,当时没有那么严重,没有意识到那阴阴的天空已经被雾霾慢慢侵蚀。现在,我生活的蓝天下,白云朵朵,冬天厚厚的积雪和刺骨的寒冷让我亲切,因为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的北京。那时候我抬头看见过瓦蓝的天空,冬天穿着棉窝踏进雪地咯吱咯吱响……这场景也就40年前,如今我们的下一代就已经看不到了!
所以我更心疼在雾霾之下的人们,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朋好友,父老乡亲!从2013年1月惊现在微信圈里的看不见毛主席的天安门灰灰的照片,到现在连续爆表的天气,微信圈里从惊慌,抱怨,自嘲到无声无息。我知道,大家已经适应了,确切地说是被适应了。因为无奈,没有办法!我着急!就这么下去了吗,这么严重的雾霾怎么办?!我问过,为什么政府不制定和执行细致的环保处罚条例?为什么人们不去问责政府?为什么人们不齐心协力从我做起?为什么不呢?因为大家同下穹顶之下,同呼吸,共命运啊!
正因为生活在加拿大,我体会到了不同。在北京家里的小区,每天早上楼下会开来一辆接领导的车。司机大多提前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到达。冬天为了让领导上车暖和,这个车在这段提前的时间里就一直在空转着,股股尾气从排气管中涌出。而车,就停在离居民窗户几米的距离!在多伦多,规定停车超过3分钟未熄火经劝导不听者,机动车要被处罚上千加币。因为汽车空转每年浪费9000万升的燃料,并给大多伦多地区排放2.15亿吨的二氧化碳。空气污染每年造成1700人住院和440人死亡。这些量不大的数据已然让多伦多环保署惊慌。是的,实际处罚并不多,但是人们基本遵守。除了环保意识外,还有公民意识!他们知道有义务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。
在加拿大的加油站,我没有闻到过刺鼻的味道,从柴静的片子里才知道原来每只油枪上有清洁装置,吸附废气。
还有好多好多。但柴静告诉我们其实这些法规条例中国都有,但她的调查显示都没有执行。
我不能理解生活在雾霾之中的那些人,吸着致癌的空气确要挖苦讽刺一个站出来问责的人。所列对调查的质疑分明暴露了根本就没看过片子,片子里面的数据,证据,问题,答案全清晰得能让一个中学生看懂!至于那些吸烟,开车,生孩子更是无稽之谈!谁说只有圣人才能对雾霾做调查?她的私生活怎么样与你们有一毛钱关系吗?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,但请你和她辩论在同一个问题上,人家在谈环保,您在谈生孩子!从孩子出发怎么了,因为她是个母亲,理由很简单——为了下一代!我敬佩她在辞职之后,没有做全职妈妈,而是深入矿井,夜查高速路车辆,远赴伦敦……她还把自己看做新闻人!
自费,这是种悲哀!如果在国外,我想会有机构或民间组织支持她,支持崔永元!为什么在中国两个勇士只能单打独斗!
在加拿大,经常会看到夏天老外因为看到狗或孩子被单独留在车里而报警,因为家长打孩子,因为违章停车,因为很多我们认为不值得的事情报警,看来是爱管闲事!但是我觉得,他们有很高的公民意识,作为一个公民,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。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维护规则,有义务去维护生存环境。
公民,不仅仅是你在某个国家出生所拿到的国籍身份,还代表着国家给予你的权利和义务。生存,是第一权利!每个人都有权呐喊!柴静做到了,崔永元做到了,他们不做,也该会有其他人!
有人会说,你在国外,站着说话不腰疼。我发现了,很多事情只能国内的人抱怨,但不能我们说,我们一说听起来就变味了。好像我们是汉奸。我要说,海外的华人,即使手里拿着外国的护照,他们比国内的人更爱国!他们身在国外,体会了不同,看得更清楚!他们有亲朋好友在故乡,谁不无动于衷?
我发现国人真的很忙,忙到连一个涉及切身生存的片子都没时间看完,会去看干货,看精华帖,看某某章节!所以也就理解了人们置身重度雾霾中两年,确说不清楚雾霾!柴静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,信息量之大之详尽首先是人们学习的材料!别再死盯柴静的私生活了,好好完整的看看片子吧。片子的最后,她告诉了人们该怎么办,如何从我做起。
有人问我,如果是你,你怎么办?是的,我没有柴静勇敢,即使我愤怒,我抱怨!我甚至没有上前去制止那个接司机的领导,劝他熄火!我更没有柴静的专业,她的名人效应。那么我就支持她,尊敬她,声援她,响应她!
出国前在国内,我是有公交卡的人,经常坐公交坐地铁,我觉得便宜,方便又环保!
最后附上一段话:
如果发出声音时危险的,那就保持沉默;如果自觉无力发光,那就别去照亮别人。但是,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;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;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、更有热量的人们。可以卑微如尘土,不可扭曲如蛀虫。
——曼德拉
中学生励志网lz.gaozhongwuli.com